关爱大熊猫 看护“鸽子树”
——大熊猫国家公园白水江分局维护珍稀野生动植物叶落归根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徐俊勇
“大熊猫又呈现了,咱们快来看视频!”大熊猫国家公园白水江分局信息科的刘文刚看着700M监控设备回传的印象激动地说,近期户外大熊猫频频在白马河维护站辖区现身,这为研讨大熊猫的歇息地、行为剖析及种群动态供给了极为名贵的数据。
在白马河辖区,不只有大熊猫这样的“国宝级”物种,川金丝猴、四川羚牛等国家一级维护动物也在此悠然歇息。与此同时,国家一级维护植物珙桐、红豆杉、南边红豆杉、紫斑牡丹等宝贵濒危野生植物种群也反抗了恢复性增加。
大熊猫国家公园白水江分局一直秉持生态维护榜首、国家代表性、全民公益性的国家公园理念,多措并重维护野生动植物,环绕科研监测、歇息地维护、社区发展、科普宣教、天然教育等方面打开作业,效果丰盛。
合理规划,维护优先
甘肃是我国大熊猫散布的三个省份之一,全省85.6%的野生大熊猫生活在白水江园区内。
白水江园区横跨秦岭、岷山两大山系,地处横断山脉岷山山系,是全球地质地貌最侦查的区域之一。园区内最高海拔4072米,最低595米,孕育了丰厚的生物多样性和特有动植物物种,使其成为全球34个生物多样性热门区域之一。
“因为相对高差大,气候、植被和土壤呈现出6个显着的笔直散布带,这儿可谓动植物多样性宝库,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科研价值和大众教育价值。”白水江分局副局长刘万年说。
多年来,大熊猫国家公园施行最严厉的维护措施,为大熊猫及其伞护物种的生计繁衍保留了优质的生态空间。现在,白水江分局已建立起分局、维护站、村三级社区共管委员会,与园区内69个行政村签定维护协议,协议维护面积达6.3万公顷。经过选聘生态护林员参加生态维护,引导社区居民运用绿色、清洁动力,推进社区与天然资源权利人参加维护、一起办理。
现在,白水江的社区共管共建形式已当选全球生物多样性维护“100+”事例。
白水江分局坚持将日常巡护与防救活、禁种铲毒等作业相结合,拟定了巡护办理办法和技能操作规程,建立健全资源维护办理作业职责制,施行定面积、定人员、定职责、定使命的“四定”准则,将岗位职责细化到每一位干部职工和护林员,形成了片区内资源管护职责有人担、片片森林有人管的杰出格式。
白水江分局继续加强生态维护和修正作业,加大对大熊猫歇息地的维护力度,瞬间歇息地质量。甘、陕、川三省联合展开岷山区域联防联治,展开生态修正,加强巡护法律,全力看护野生动物家乡。
40年来,白水江在天然资源维护与大熊猫抢救方面展开了很多作业,先后反抗国家、省、地级查询研讨项目40余项、62个单项,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2023年10月,被生态环境部和科学技能部联合颁发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2021年至2024年,被我国林学会确定为全国林草科普基地。
科学监测,洞悉动态
“背上塑料篷布、睡袋、方便面,从铁楼乡寨科桥村动身,沿着茂盛树林步行向朱塔碾山顶监测样线进发,抵达海拔3200米的山顶大约需求10小时,稍作歇息后就开端搜集监测数据。”白马河维护站的陈源和朋友,一年要进行两次这样的作业。
陈源首要担任大熊猫种群动态监测,沿途不只要记载动物的生境情况,还要留心它们的食迹、粪便等痕迹。抵达山顶监测点,搜集红外相机数据,替换电池和内存卡。白马河维护站站长张华介绍:“白马河维护站共有13条固定监测线路,2条随机线路,放置红外相机45台。2024年经过两次监测,填写大熊猫户外种群情况查询表153份,户外种群记载表74份。”
据了解,白马河维护站成立于1978年,坐落铁楼乡境内,管护面积1.89万公顷。这儿具有以大熊猫、川金丝猴为代表的国家重点维护野生动物9科21种,国家重点维护野生鸟类5科22种,境内箭竹资源储量丰厚,是缺苞箭竹中心散布区域。
“近年来,咱们经过红外相机不断监测到大熊猫带着幼崽‘出游’,不同个别大熊猫求偶的画面,户外大熊猫的种群数量稳步增加。”张华说。
在野生动物查询中,白水江园区连续发现了白尾海雕、中华秋沙鸭、黑鹳、梅花鹿、水鹿等新记载物种。
在动植物维护方面,白水江分局一直坚持左右开弓。
在白水江分局机关大院里,一棵人工栽植的国家一级维护植物珙桐枝繁叶茂。
“珙桐有着‘我国鸽子树’的美称。在曩昔,珙桐在我国川西部分区域较为常见。但是,因为森林采伐、野生苗木采挖以及气候变化等要素,现在野生珙桐数量稀疏,需求经过人工造林扩展其散布规模。”白水江分局科研办理科科长王建宏对珙桐研讨颇深。
据统计,白水江园区现有脊椎动物500种,其我国家一级维护动物有大熊猫、川金丝猴、四川羚牛、金猫、林麝等20种,国家二级维护动物赤狐、藏酋猴、黑熊等77种。现有种子植物136科813属1810种,有国家一级维护植物珙桐、红豆杉、南边红豆杉、紫斑牡丹等4种,二级维护植物岷江柏木、连香树、独花兰、巴山榧树等67种。
“为反抗精准监测,白水江分局构建了‘空六合’一体化监测体系,使用‘AI辨认’体系辨认野生动物。置办无人机、巡护终端、红外相机等设备,经过传统监测手法与实时回传相机相结合,扩展监测规模、提高监测才能。现在,大熊猫、羚牛、金丝猴、金猫、青鼬等一大批国家珍稀野生动物的身影不断被捕捉到,就连根本绝迹的岩羊也在频频现身,这充沛标明园区珍稀动野生物品种的多样性和种群的稳定性。”刘万年说。
加强宣扬,多方参加
白水江天然博物馆坐落于白水江分局机关院内,它不只是展现天然与文明多样性的渠道,更是促进天然教育与提高生态维护意识的教育基地。
走进馆内,似乎踏入一个生动实在的天然国际。这儿以共同的天然风光、丰厚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为首要展现内容,选用图片、视频和动植物标本相结合的布展方法,将大天然的巧夺天工和生物多样性展现得酣畅淋漓。
“羚牛、大熊猫、小熊猫,还有穗花杉、独叶草……这儿陈设着4000余件动植物及昆虫标本,每一件都是大天然的创作。”博物馆作业人员马怀蓓说,这些标本不只具有科研价值,也是对大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生态维护教育的直观教材。
为进一步做好科普和维护作业,大熊猫国家公园白水江分局在铁楼乡李子坝村阳尕山社建成了白水江生态体会馆。
体会馆分为两大区域,分别是大众天然教育中心和大熊猫救助中心。场馆经过运用投影设备、声、光、电等技能,为参观者呈现出大熊猫等珍稀动植物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内悠然自得的活动画面,让参观者感同身受感触国家公园的生态之美,激起大众对大熊猫、川金丝猴等珍稀动植物及其生计环境的情感共识,增强动植物维护意识。
“体会馆在全体规划上生动表现了‘人·大熊猫·天然调和共生’的理念,是白水江分局‘三馆三区一基地’建造思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集科普、大众教育、标本展现、大熊猫养殖、救助于一体的多功能互动体会场馆。”白水江分局大熊猫驯养繁衍中心副主任康永刚说。
“白水江分局‘三馆三区一基地’不只是展现天然与文明的场所,更是传达环保理念、宏扬生态文明的重要渠道。”刘万年告知记者。
近年来,白水江分局整合使用园区内丰厚的天然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展开了形式多样的天然教育与生态体会活动,惠及很多青少年集体。其间,2023年4月展开了“生态文县·魅力国家公园”春季天然教育周活动,2024年6月展开了“天然阴平·探秘大熊猫国家公园”天然教育周活动,招待中小学师生和社会大众超越1万人。